红泥土,在冀东一带山区、丘壑并不少见,它本身为浅红色,粘度和湿度较大,一般沉积于地表之下,在人们的印象里,这种红泥土没什么加工利用价值。但是自2010年初,滦州古城大规模复建,而且全是青砖灰瓦的仿古建筑群,从此为多年无人问津的红泥土找到了用武之地。由于它本身特有的粘度和密度,最适宜烧制古代特型砖瓦。经有关技术人员多方勘察、化验,滦县榛子镇的红泥土成为这种产品的上等原料,不但为当地百姓带来了财源,也解决了古城复建的燃眉之急。 日前,我们走访了位于滦州古城北部的砖瓦生产基地。在一处空旷的原野,几座面包式的窑炉顶部正冒着缕缕水蒸汽,结构简单的生产车间发出阵阵有规律的碰撞声。 在这里除了加工红泥土的两台机械不停地运行,其余全是手工制作。一线工人大多来自云南玉溪,除了几位烧窑老师傅岁数较大外,其余全是二、三十岁的年青人,有的是带着小孩的小两口,有的是刚结婚的一对青年,也有少数跑单帮的小伙子。在简陋的生产车间,他们熟练地操作不同的生产模具,在人工挤压成型中,一片片红泥土瞬间变成了不同形状的板瓦、滴水沟头、花砖、筒瓦等产品,有的檐头筒瓦,墙砖还有龙凤狮子和花草图案造型精致雅观,令人称赞。 基地负责人羌兴龙介绍说,现在他们生产的仿古异型砖有近20个品种,年产量达到600万片。从事手工生产的80余名工人吃苦耐劳,操作技术都很熟练,因为实行计件工资,多劳多得,大家生产积极性很高,但是,这里各方面条件较差,虽然大家的薪水高于南方,没有吃苦精神是干不长的。在忙碌的生产车间,我们采访了一位叫杨银利的女工,她今年24岁,还带着3岁的孩子,对象在同一车间操作制坯机,她手工扣模做瓦,谈起南北方气候,生活差异,她微笑着说,刚来时不习惯,现在好多了,那么多南方人为古城建设出力,更何况我们刚成家的年青人呢!好在一家三口人都在一起,尽管生活艰苦些,忙起来也很充实。 在炉火正旺的窑炉现场,我们和老师傅岳建军攀谈起来,他今年50岁出头,干这行不下40年了。他说,砖瓦装窑、加温、洒水直到成品出窑,一个周期需要40来天,火候温度、质量成色全凭烧窑人的经验,来不得半点马虎。当我们询问砖瓦如何由浅红色变为深灰色,而且硬度增强又不变形,老师傅摇着头说,这个没规模可循,全凭人为经验。在窑炉里高温和水蒸汽结合,产品才能发生物理反应,操作者必须把握好每道工艺,才能确保产品质量。刚开始生产时,由于当地水土不服,又没有北方生产经验,每窑的产品合格率只有50%,现在已达到了70%,而且在大家不断总结改进烧窑技术的基础上,成品率月月上升,质量提高了,成本下降了,我们收入也提高了,喜悦之情溢于言表。 据了解,古城复建之初,所有砖瓦均由集装箱从云南发运到工地,不但生产成本高,有时还延误工期。而今古城在当地有了自己的砖瓦、原料基地,除个别高难度砖瓦外地调运外,大部分产品都是自己配套生产,保质保量,满足了施工需求。 下班的铃声响了,夕阳晚霞染红了天际。我们匆匆告别了砖瓦生产基地的工人们,看着他们疲惫的身影,真诚的微笑送别,我们在感谢辛勤劳作在生产一线工人的同时,更感叹当地红泥土的变迁,是它为砖瓦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,是它为滦州古城明清仿古建筑群披上了一层华丽的“外衣”。